国产精选在线|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精品区免费|中文字幕乱老妇人视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noscript id="aztso"><label id="aztso"><dd id="aztso"></dd></label></noscript>
    <ul id="aztso"></ul>
<thead id="aztso"><listing id="aztso"><option id="aztso"></option></listing></thead>
  •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時間:2024-07-04 18:04: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優(yōu)秀)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優(yōu)秀)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認“塘、腦”等15個生字,會寫“兩、哪”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中的變化。

      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懂得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qū)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yǎng)語感。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相關教具和有關青蛙的知識。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熟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尋人啟事)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她在哪兒。聽說二年級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 1 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后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們有什么變化

      1.自由讀。

      2.讀給同桌聽,互相正音。

      3.看課本插圖,找到相應的自然段,一起讀一讀。

      4.自由選擇文中的一個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里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后寫一寫。

     、僖龑W生認讀要求寫的生字。

     、谟^察生字的特點,說說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劢處煼秾,學生練習。

      2.試著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么樣

      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出示第1自然段課文,自由讀、指名讀。

      2.根據(jù)課文內容,與同桌合作畫一幅畫。

      3.對照課文,評一評畫得對不對,為什么。(檢測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讀課文,表現(xiàn)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5.仿照《小蜻蜓》的曲調,學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愛,黑灰身子大腦袋,甩著長尾水中游,游來游去多快活!)

      六、課后延伸。

      1.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媽媽的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課后請去搜集關于青蛙的知識。

      【板書設計】

      1小蝌蚪找媽媽

      烏龜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出問題。

      1.鼓勵學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節(jié)課的學習成果。(如:讀生字說說記字好方法;讀課文說出小蝌蚪的樣子;展示自己所畫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圖畫;唱上節(jié)課教的兒歌;等等。)

      2.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小蝌蚪可愛的樣子,那這節(jié)課,你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質疑,構建問題情景。這節(jié)課就圍繞這些學生想知道的問題進行學習、研究。

      二、圍繞問題,探究學習。

      學生想先深入了解哪個問題,就先學習哪一部分。

      問題1:小蝌蚪的媽媽長什么樣

      1.自由朗讀第2~4自然段課文,先把所有寫小蝌蚪媽媽樣子的詞句用橫線畫出來。在四人小組內交流,看看是否找對找全。討論一下怎樣連起來說說青蛙的樣子。

      2.小組代表發(fā)言,師生共同評價。

      3.研讀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詞語的準確、生動。

      簡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我們要保護小蝌蚪和青蛙,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朗讀句子,表達大家對青蛙的喜愛之情。

      4.學唱歌曲《青蛙媽媽》,記住青蛙的特征,積累好詞。

      (自編歌曲:大青蛙四條腿,披著綠衣露白肚,鼓眼睛兒寬嘴巴,捉起害蟲頂呱呱。)

      5.出示第2~4自然段內容:對比朗讀寫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特點的話,知道他們的樣子不一樣,這是小蝌蚪要找媽媽的原因之一。

      問題2:小蝌蚪是怎么找媽媽的

      1.自由讀第2、3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能自己讀懂哪些內容還有哪些需要請教大家

      2.重點理解:

      (1)小蝌蚪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媽媽(這是小蝌蚪找媽媽的另一個原因。)

      (2)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作自己的媽媽了(鯉魚媽媽介紹得不夠全面。)

      3.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再現(xiàn)找的過程。(請幾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來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表演中隨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齊讀第5自然段,體會見面時的情景。

      抓住青蛙媽媽的話“好孩子,你們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質疑,可引出下一個問題情景,即問題3: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節(jié)課再來研究。

      三、復習鞏固,完成書面作業(yè)。

      1.課文中的15個會認字,還記得嗎誰來領大家讀一讀

      2.口頭填空:荷葉上()著一只大青蛙,()著碧綠的衣裳,()著雪白的肚皮,()著一對大眼睛。

      四、課后延伸。

      請大家課后去搜集有關小蝌蚪生長變化方面的知識與圖片。

      【板書設計】

      1小蝌蚪找媽媽

      青蛙:披露鼓

      小蝌蚪:迎上去追上去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進一步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3.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學生簡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課文是怎么告訴我們的呢請大家仔細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描寫小蝌蚪形體變化的句子。

      2.給小蝌蚪形體變化過程圖標上序號。

      3.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

      4.完成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腿,再長出兩條()腿,后來尾巴變()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青蛙四條腿,()嘴巴,()一對大眼睛,披著(),露著()。

      5.讀讀說說:用“已經(jīng)”說話,可以先利用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進行訓練,然后再進行開放性訓練,如:小青蛙的尾巴已經(jīng)不見了。他們黑灰色的身子已經(jīng)變成了青綠色。他們已經(jīng)變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經(jīng)會跳了。小青蛙已經(jīng)會捉害蟲了……

      三、課堂總結。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2.小朋友,學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

      四、課后延伸。

      1.畫小蝌蚪變化過程的連環(huán)畫。

      2.建議閱讀《中國兒童散文文庫》中的《巖石上的小蝌蚪》《不合群的小蝌蚪》。

      【板書設計】

      1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 長了兩 →長了兩 →尾巴 → 尾巴

      黑灰的身子 條后腿 條前腿 變短 不見

      ↓ ↓ ↓

      找媽媽 → 鯉魚 →烏龜 → 大青蛙 → 捉害蟲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幾只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了解了媽媽的外形特點,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身體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后變成了小青蛙,并和媽媽一起捉害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文中的插圖直觀形象地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讓這一難懂的自然科學以有趣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相關鏈接】

      有關青蛙的知識

      捉 蟲 能 手

      一只青蛙趴在一個小土坑里,后腿蜷著蹲在地上,前腿支撐,張著嘴巴仰著臉,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著什么。一只蚊子飛過來,在青蛙面前一晃,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躥,舌頭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見了,它已經(jīng)被青蛙吃進了肚子。而青蛙呢,它又原樣坐好,等待著下一只昆蟲的到來。

      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每天能吃50多只害蟲。青蛙捉害蟲全靠又長又寬的舌頭,舌根長在口腔的前面,舌尖向后,還分叉,上面有許多黏液,只要小飛蟲從身邊飛過,它就猛地往上一跳,張開大嘴,快速地伸出長長的舌頭,一下子就把害蟲吃掉了。青蛙的眼睛看靜的東西遲鈍,看動的東西敏銳。

      歌唱家

      青蛙嘴邊有個鼓鼓囊囊的東西,能發(fā)出聲音。它什么時候最愛放聲歌唱呢

      炎熱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叢里,偶爾喊幾聲,時間也很短。如果有一只叫,旁邊的也會隨著叫幾聲,好像在對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歡的時候,是在大雨過后。每當這時,就會有幾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呱呱”地叫個沒完,那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像是一支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仿佛在為農業(yè)豐收唱贊歌呢!

      發(fā) 音 器 官

      青蛙的發(fā)音器官為聲帶,位于喉門軟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兩邊還有能鼓起來振動的外聲囊,聲囊產(chǎn)生共鳴,使蛙的歌聲雄渾、洪亮。雨后,當你漫步到池塘邊,你會聽到雄蛙的叫聲彼此呼應,此起彼伏,匯成一片大合唱。科學工作者指出,蛙類的合唱并非各自亂唱,而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互相緊密配合,是名副其實的合唱。據(jù)推測,合唱比獨唱優(yōu)越得多,因為它包含的信息多;合唱聲音洪亮,傳播的距離遠,能吸引較多的雌蛙前來,所以蛙類經(jīng)常采用合唱形式。

      運 動 健 將

      它的眼睛鼓鼓的,頭部呈三角形,加上爬行動作那么遲鈍,也許你會以為它有點傻乎乎的。可是,當你稍一走近,它就猛地一跳,跳到那飄著浮萍的池塘里。這一跳,足足有它體長的20倍距離呢!然后,以最標準的蛙泳姿勢,向對岸游過去。

      偽 裝 高 手

      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頭部、背部都是黃綠色的,身上有些黑褐色的斑紋。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為什么呈綠色原來青蛙的綠衣裳是一個很好的偽裝,它在草叢中幾乎和青草的顏色一樣,可以保護自己不被敵人發(fā)現(xiàn)。

      生 長 過 程

      春天,青蛙在水草上產(chǎn)卵,卵慢慢地變成蝌蚪。蝌蚪是黑灰色的,圓圓的身體,有一條長尾巴,蝌蚪一天天長大,先長出后腿,再長出前腿,尾巴漸漸地縮短退化,最后變成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3、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區(qū)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yǎng)語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培養(yǎng) 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3、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過程 :

      老師講清傾聽的要求:

     。1)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fā)言,要仔細地從頭到尾聽完整。

      (2)傾聽時,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或插嘴。

     。3)邊聽還要邊思考。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1。老師這里有一張“尋人啟示”,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師讀:我們是小蝌蚪,當我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們多羨慕呀!可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3)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們找找媽媽吧!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讀流利。讀后要說一說:小蝌蚪在媽媽時都遇到了誰?

      2、指名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三、深入研究,讀中悟情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鯉魚、烏龜是怎樣幫助小蝌蚪的呢?

     。2)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的樣子有什么變化呢?用曲線畫出小蝌蚪樣子的變化。

      2、匯報交流。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鯉魚、烏龜是怎樣幫助小蝌蚪的呢?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他們的樣子有什么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來匯報交流。師提出要求:認真聽別人的`發(fā)言。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隨機寫板書。

     。1)出示第二自然段的課件:同桌互讀后指名讀這一段。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出點評,如誰把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表達得更形象,誰把鯉魚阿姨的關切表現(xiàn)出來了?

     。2)聽錄音讀。

     。3)師生分角色朗讀。

     。4)看課件,指名說一說小蝌蚪的身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師:同學們讀得都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ㄟx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么位置,該向什么方向游)

      情景表演結束,教師點評。

      師:小蝌蚪的身體在漸漸長大,它又去找媽媽,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說的?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

      師:在鯉魚阿姨和烏龜?shù)膸椭,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課文。

     。ń處煼蹲x)

      師:小蝌蚪這次遇到了誰?(青蛙媽媽)

      師:(出示青蛙圖片)誰能說一說,青蛙有什么特征?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绻闶切◎蝌,你會對媽媽說些什么?把它找到媽媽后高興的心情表達出來。

      指名說一說。

      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3、學習第五自然段

      齊讀第五自然段,老師有一個問題,誰知道一只青蛙每天大約能捕捉多少只害蟲呢?生議論。

      師:一只青蛙大約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蟲,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里捕捉害蟲的能手,那以后我們要怎樣對待它呢?(保護青蛙、不傷害它們)

      四、拓展延伸,深入引導

      1、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

      師:我們剛才學習了課文,同學們表現(xiàn)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給你們看一些圖片。觀察小蝌蚪的身體有了什么變化?

      (課件 逐一出示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不見了的圖片。)

      生完成練習 。出示課件: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沒過多久,(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青蛙)!

      2、激發(fā)學生情感,學習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師:我們在故事中認識了很多朋友,誰能說一說,你最喜歡故事里的誰,為什么?

      生個別發(fā)言,陳述喜歡的理由

      師相機點評指導

     。蝌剑翰晃菲D險,面對挫折不氣餒,終于克服了各種困難找到了媽媽;青蛙:捕捉害蟲,是田里的衛(wèi)士;烏龜、鯉魚:關心別人,助人為樂。)

      3、齊讀課文。

      5、師做總結。

      師:青蛙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去保護它們。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變 → 青蛙

      大腦袋 → 長了兩 → 長了兩 → 尾巴 →不見

      黑灰的身子 條后腿 條前腿 變短 尾巴

      長尾巴 ↓ ↓ ↓

      找媽媽 →鯉魚 →烏龜 →大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的內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與青蛙的關系。

      2、學習角色對話,初步分角色演示故事情節(jié)。

      3、感受故事優(yōu)美的意境及媽媽愛孩子孩子愛媽媽的情感。

      教學準備:

      1、活動圖片、活動課件《小蝌蚪找媽媽》 。

      2、小蝌蚪、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白鵝媽媽、青蛙媽媽頭飾。

      3、錄音機、音樂磁帶《好媽媽》 、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播放歌曲《好媽媽》幼兒隨教師搭火車進入教室進行韻律活動。

      二、談話引題

      提問

      1、小鳥們都在媽媽的懷里睡著了,他們幸福不幸福。

      2、有媽媽的疼愛好不好?

      3、那么,你們的媽媽都是什么樣的呢?平時都給你們做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小朋友們回答的都很棒,每一個媽媽都是非常愛自己的小寶寶的,但是媽媽很辛 苦每天下班以后還要照顧自己的小寶寶。 所以小朋友們要幫助自己的媽媽, 幫媽媽做一些自 己能做的事,好嗎?) 教師:我們小朋友都幸?鞓返脑趮寢屔磉叧砷L,可是呀,老師有一個好朋友她確找不到 媽媽了,你們看他是誰?(出示小蝌蚪) 教師:讓我們一起幫她去尋找媽媽好不好?

      三、感知故事、理解故事、知道小蝌蚪的成長歷程

      教師播放教學課件《小蝌蚪找媽媽》 ,幼兒欣賞一遍故事后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的小蝌蚪找媽媽時都遇到了誰?

      3、小蝌蚪找到的媽媽們長的一樣嗎?

      四、教師結合圖片分段講故事

      提問

      1、小蝌蚪看見了鴨媽媽,是怎么問鴨媽媽的呢?鴨媽媽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小蝌 蚪聽了鴨媽媽的話后就去找自己的媽媽, 它找到的第二個媽媽是誰?魚媽媽是怎么 說的?

      2、小蝌蚪找的`第三個媽媽是誰?烏龜媽媽是怎么說的?

      3、小蝌蚪找的第三個媽媽是誰?白鵝媽媽是怎么說的? 最后,小蝌蚪又看見了誰?它是怎么問的?青蛙媽媽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五、情景表演

      1、幼兒分組學說角色對話。

      2、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隨音樂做活 動,離開教室,結束活動。

      六、活動延伸

      養(yǎng)蝌蚪

      活動后在自然角和幼兒一起養(yǎng)蝌蚪,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生長變化的過程。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4

      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在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能夠借助拼音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的梗概。特別是有關童話故事,更能吸引學生。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當學生朗讀這篇課文的時候,一定會受到感染,在有聲有色的朗讀中一定會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內容:人教版《語文》第二冊34課

      學習目標: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成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田字格、生字卡片和有關青蛙的知識

      2、小蝌蚪、鯉魚、烏龜?shù)阮^飾。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熟練書寫8個生字。

      2、了解青蛙成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了解青蛙成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猜謎激趣引入

      1、猜謎語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朋友,你們猜猜他是誰?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闭l呀?(課件出示小蝌蚪的畫面)

      2、揭示課題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呢?讓我們一起去找找吧――(出示板書課題)

      3、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以解說的形式讀課文。學生帶著任務聽讀課文:邊看插圖,邊聽老師朗讀課文,想想:1、青蛙的媽媽是誰?2、青蛙的生長過程有什么變化?)

      三、自學課文

      小朋友,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你們喜歡嗎?想不想自己去讀讀這個故事, 那就趕快打開書讀讀吧。

      要求: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用借助拼音,問一問等方法,與生字交上朋友,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四、匯報自學成果

      生字檢查

      看小朋友們讀得這么認真,生字寶寶非常高興,看,它們都想與你們交朋友呢。(課件展示生字)

     、僬埿∨笥迅鼈兇蚵曊泻舭桑。ㄗ约鹤x一讀)

     、陂_火車讀,指名讀。

      2、再讀課文

      看,可愛的生字寶寶又跑回了課文,你們還認識嗎?

      指名讀課文。你想讀哪段?

      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讀了這篇課文,小朋友,現(xiàn)在你們認識小蝌蚪這群可愛的小動物了嗎,它們是什么樣的?請小朋友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問:你覺得小蝌蚪的心情怎么樣?從它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小蝌蚪很“快活”呢?用手勢幫助理解“甩著”。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3、小蝌蚪在快樂的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傷心事,你們聽!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5

      活動目標

      1.學習合理布局畫面,獨立制作圖書。

      2、使幼兒體驗分享閱讀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保持桌面干凈。

      4、學習客觀的評價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從而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觀看過圖書了解圖書的基本結構

      2、幼兒自己畫好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背景、各種動物媽媽的半成品圖書,人手一本,與故事內容相應的文字幼兒人手一套,教師示范本一本3.水彩筆、剪刀、膠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范本提問式導入主題師:這是小朋友們平時畫的畫,這里面都畫了哪些動物?哪個故事里的有這些動物?老師把它訂成一本想做成圖書,可是這些畫上還缺少什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圖書呢?

      二、教師示范講解圖書的制作的要點及具體要求1、把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文字沿虛線剪下粘貼在每頁的合適位置,2、在每一頁圖書的畫面適當?shù)奈恢锰懋嬌闲◎蝌剑剐◎蝌脚c各種動物媽媽能相呼應。

      三、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巡回指導,根據(jù)不同能力幼兒的`作畫情況及時給予指點和鼓勵。

      四、分享作品1.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欣賞圖書、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圖書。

      五、活動延伸繼續(xù)飼養(yǎng)小蝌蚪并記錄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活動反思:

      這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jié)深深吸引了幼兒。在故事中,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曲折經(jīng)歷,使幼兒了解到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了解連環(huán)畫的形式,會區(qū)分故事中不同的情節(jié)內容,知道其先后順序,制作成連環(huán)畫,并且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6

      教材分析:

      1.《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第34課,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小蝌蚪變成小青蛙過程中,身體發(fā)生了許多有趣的變化。通過課文當中小蝌蚪和其他動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學會互相幫助。

      2.本課的學習內容包括有效地識記生字、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進行相關內容的擴展閱讀及說話訓練。

      學生分析:

      依據(jù)教師平日的教學及對學生的觀察了解,總結出學生具有如下的學習特征:

      1.在6─7歲的年齡段中,孩子能較好的接受直觀、形象以及貼近于他們生活實際的知識。

      2.在學習中,學生對創(chuàng)新識字、自主閱讀、表演、想象,說話拓展等語文學習活動較感興趣。

      設計思路:

      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巧妙設計情境,注重雙向互動,在“找中說”,“說中創(chuàng)”,“演中悟”,“悟中編”。

      以學生喜歡的童話形式為主線,以小蝌蚪的“尋人啟事”為載體,以“幫助小蝌蚪找媽”的愛心活動組織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3.分角色朗讀課文。

      4.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yǎng)語感。

      5.樹立環(huán)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1.師(神秘地):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師(出示課件:尋人啟事,小蝌蚪擺著尾巴,配音)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快樂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聰明的小朋友,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小蝌蚪

      20xx年3月16日

     。1)(擬人化的尋人啟事,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喚醒孩子們的責任心。這種導入形式讓人耳目一新。這是第一次出示尋人啟事。(2)課件以豐富的畫面,文字,聲音,讓學生入情入境快。)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師:(著急地):找不到媽媽,小蝌蚪多著急呀!媽媽長得什么樣呢?聽完下面的介紹,你能告訴小蝌蚪嗎?

     。▽W生看動畫,聽課文配樂錄音。)

      二、播放課件,引入課文

     。úシ耪n件,顯示課文內容)。

      師:這是誰呀?(課件出示小蝌蚪圖片)

      生:小蝌蚪。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師:課文里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小蝌蚪正在做什么呢?

      生:快活地游來游去。

      師: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師:對!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生:(讀)

      三、設計活動,學習新課

      師:我們要幫小蝌蚪找媽媽,可是它媽媽長的是什么樣呢?“尋人啟事”里沒告訴我們,怎么辦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學生輕聲讀文)

      師:請找出描寫媽媽樣子的句子,劃上橫線。

     。ǔ鍪荆耗銈兊膵寢屗臈l腿,寬嘴巴。)

      師:是誰告訴小蝌蚪的呢?

      生:是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的。

      師:鯉魚媽媽在做什么?(和學生表演,指導讀對話,理解“迎上去”)

      師:小朋友,別忘了小蝌蚪還在耐心地等著我們呢!讓我們再來看看它發(fā)出的“尋人啟事”。出示課件):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快樂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鯉魚阿姨告訴我:我的媽媽長著。聰明的小朋友,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

      20xx年3月16日

     。ㄊ冀K以尋人啟事為主線開展活動,這是第二次出示“尋人啟事”。落款“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引起學生注意。)

      師:你們注意看看,現(xiàn)在是誰在找媽媽?

      生: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

      師:原來小蝌蚪在慢慢長大,身體也在發(fā)生變化呢。

      師:小蝌蚪的媽媽長著----四條腿,寬嘴巴。那我們快去找吧!

      師:(電腦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游啊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為什么說是“又”長出兩條前腿。

      生:它已經(jīng)長出兩條后腿,后來長出兩條前腿,所以說“又”長出兩條腿。

      師:(師貼長前腿的畫于黑板上):你真會學習。我們一起來看圖,(電腦出示第三幅圖)老師再請你們自己學習下面的課文,思考一下這回它們向誰打聽媽媽,怎么打聽的。讀懂課文再請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細地讀。

      生:(自學)。

      師: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經(jīng)在表演了,老師念,你們表演,邊讀邊演,行嗎?(生演)

     。ń柚鷦幼鲝娀洃,形式活潑,邊“演”邊記,學生喜歡,“演”中有悟。)

      師:為什么課文用了“追上去”這樣一個詞?

      生:從圖上看,小蝌蚪和烏龜?shù)挠蝿臃较蛳嗤,表現(xiàn)出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后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

      師:讓我們帶著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再來讀讀這一段。

      師:我們幫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我們找到了也長著四條腿,寬嘴巴的----烏龜。

      師:看來“尋人啟事”寫得不太明白,那怎么辦?

      生:我們來改改“尋人啟事”吧!

      師:那我們還是先讀一讀書,看看書中有沒有把小蝌蚪的媽媽的樣子告訴我們,好嗎?(生自由讀文)

      (用改“尋人啟事”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也鍛煉學生綜合表達的能力。)

      學生找到第四段: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師:來看這兩句話(出示)

      披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鼓著一對眼睛。

      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師:這兩句話有什么不一樣?你喜歡哪一句話?

      生:第二句。

      師:老師就喜歡第一句,你們能說服我嗎?

      生:……

     。ㄕZ感訓練十分重要。比較、鑒賞是有效的途徑。老師問:你們能說服我嗎?學生興趣盎然。)

      師:為了讓小蝌蚪馬上找到媽媽,你們能再幫它把“尋人啟事”補充完整嗎?

      生:能!

     。ǔ鍪菊n件)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快樂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通過鯉魚阿姨和烏龜阿姨的幫助,我知道:我的媽媽。聰明的小朋友,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長出的小蝌蚪

      20xx年3月16日

     。ㄟ@是第三次出示“尋人啟事”,與前面設計相貫通,將尋找“小蝌蚪的媽媽”愛心活動推向高潮,學生在交流中,明白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是多么重要。另外課件句子的出示,給學生補充“尋人啟事”以“拐杖”。)

      四、總結課文,深入引導

      師:其實,蝌蚪媽媽就是誰啊?

      生:青蛙。

      師:小蝌蚪像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請同學們看圖(出示課件),仔細觀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媽媽沒有?

      師:小蝌蚪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誰來說一說?

      生:小蝌蚪尾巴變短了。

      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銈兿,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么?誰能說一句話,后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于找到你了!

      媽媽,原來你就是捉害蟲的大王啊。

      師:(扮青蛙媽媽,笑著說)是啊,孩子,我們一起去捉害蟲吧!

      師: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么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

      師:青蛙的樣子,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已經(jīng)知道了,那課文上又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ㄕ页鑫闹忻鑼懬嗤艿木渥樱匾曊Z文的工具性。不能拋開課本學語文。)

      師:(師貼出青蛙的圖片)你們對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

      師:青蛙是個歌唱家。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fā)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ù颂幍耐卣,能激發(fā)學生關注自然的興趣。)

      師:這節(jié)課,我看出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小蝌蚪,想不想當一回小蝌蚪呢?

      生:想!

      師:我是《動物報》的小記者,想采訪你們,讓更多的孩子了解你們,保護你們。你們愿意接受我的采訪嗎?

      1.你們是誰的孩子?

      2.你們是怎么找到媽媽的?找媽媽時遇到困難了嗎?

      3.你們是怎么變成青蛙的?

      4.你們變成青蛙后,能給人類帶來幫助嗎?

      師:謝謝你們接受我的采訪。

      老師這里有一道題,認真聽講的同學才會做。

      師:(出示課件)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ㄟ@段設計活動性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生不知不覺地復習了全文,并進行保護青蛙和蝌蚪的教育。)

      五、識字、寫字教學

      1.借助圖畫讀課文,自學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小組互助學習,交流自己認識了什么字,讀懂了什么。

      4.指導初讀課文,檢查生字學習情況。

      5.指導寫字。

      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尋人啟事”為載體,組織教學

      1.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課件出示《尋人啟事》。

      2.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尋人啟事”,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每次”尋人啟事”的出現(xiàn),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準確性在生活中,表達中非常重要。

      3.蝌蚪的身體變化過程也巧妙地通過”尋人啟事”的落款人的變化,體現(xiàn)出來,以引起學生注意,留下深刻印象。

      二、讀、說、貼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文本之間要形成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朗讀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體會、揣摩。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親自參與理解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根據(jù)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強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采用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這三種朗讀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迎”“追”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去朗讀,讀后同學評價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反復練讀。從讀中悟出詞意、句意,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輕松的氛圍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師生小記者活動的巧妙設計,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復習鞏固了課文的內容。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會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7

      活動目標:

      1、體驗游戲的歡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yǎng)幼兒動作的創(chuàng)造性。

      活動準備: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難點:

      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難點: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蝌蚪游的動作,學說各主角的話。

      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游。

      1、師:小朋友,教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么樣貌?小蝌蚪在水里怎樣游?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范游。師: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游,吃食。

     。1)[1~8]小節(jié):在音樂伴奏下重復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里游。

      (2)[9~12]小節(jié):教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復[1~8]小節(jié)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齊游來游去做游戲吧。

      (4)[9~12]小節(jié):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音樂[13~16]結束,鴨媽媽出現(xiàn),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教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xù)游,到最終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鯉魚出現(xiàn),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烏龜出現(xiàn),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xiàn),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齊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說主角的話。

      1、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主角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樣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樣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shù)脑捦稀?/p>

      五、游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教師在一旁幫忙)其他幼兒做小蝌蚪,教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里歡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游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好嗎?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8

      教學目標:

      ·喜歡聽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看過小蝌蚪;

     。ú牧蠝蕚洌﹫D片、故事錄音。

      活動重難點:知道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 活動過程:

      一.寶寶和媽媽

      1、提問:小雞的媽媽是誰?那小鴨的媽媽又是誰呢??

      小結:每個寶寶都有一位喜歡自己的媽媽。他們長得真想象。那小蝌蚪的媽媽又是誰呢?

      2、師:我們都快樂地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可是小蝌蚪卻從來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道媽媽長什么樣子。這一天,他們決定去找媽媽。

      二、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并講述故事)

      1、插問: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

      小蝌蚪遇到了誰?是怎么問的?

      青蛙媽媽到底長的怎么樣?

      2、玩表演游戲

      幼兒扮演小蝌蚪,教師依次扮演其他角色,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表演中鼓勵幼兒發(fā)問:媽媽在哪里?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三、活動延伸:

      區(qū)角活動中,鼓勵幼兒進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9

      活動目標:

      1、活動重難點: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并能看圖復述故事;

      2、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3、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故事。

      都能看圖說話,并復述故事內容。

      活動準備:

      1、頭飾:小蝌蚪鴨媽媽鯉魚烏龜大白鵝青蛙

      2、故事錄音磁帶,故事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導入:歌曲《數(shù)蛤蟆》;

      2、聽故事,引導幼兒說說小蝌蚪遇到了誰?他們說了些什么?

      3、提供材料讓幼兒看圖編故事。

     。1)按照教學掛圖順序編故事;

      (2)按照順序編故事對話;

     。3)讓幼兒在操作板上進行排圖講述;

      4、請1--2位幼兒介紹自己編的故事。

      5、分角色表演故事

      活動延伸:

      手指點畫小蝌蚪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創(chuàng)設游戲的氛圍,讓孩子們模仿小蝌蚪的.游動,用身體動作來感知和體驗蝌蚪的不同動態(tài),為后面的繪畫環(huán)節(jié)做好了鋪墊。本班幼兒已有過手指點畫的基本經(jīng)驗,我在活動中調整目標,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推動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互動,師幼共同探索小蝌蚪的外形及游動的不同方向,能關注師幼之間和諧的關系,同時在活動中他們始終能有愉悅的體驗,獲得了成就感。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0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

      2、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3、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和課文進行了親密接觸、這節(jié)課,我們要深入了解課文、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2、出示本課時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運用提出核心問題的方法來導入本課,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生明確了本課時的學習任務、)

      二、品讀釋疑

      1、自由讀文,用“”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說了想什么?

      學生自主讀文,畫出相關語句、

      思考問題,小組交流、

      代表發(fā)言,匯報展示如下:

     。1)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從“迎”字看出了什么?(板書:迎鯉魚)

     。ā坝弊挚梢钥闯鲂◎蝌较爰鼻幸姷綃寢尩男那椤男◎蝌椒Q鯉魚為阿姨,可以看出小蝌蚪非常的懂禮貌、)

      鯉魚阿姨是怎么說的?

      出示:“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

      從鯉魚阿姨那里,小蝌蚪知道,他們的媽媽的外形特點是?(四條腿,寬嘴巴)

     。2)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連忙追上去”說明什么?(“連忙追上去”說明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很急切、)(板書:追烏龜)

      從烏龜那里,小蝌蚪了解到自己的媽媽的外形特點是?(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到了誰?(鯉魚、烏龜)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誰?請展開想象寫一寫、

      預設:鴨媽媽帶著孩子游過來,小蝌蚪迎上去問:“鴨媽媽,鴨媽媽,您知道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嗎?”鴨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在荷花旁邊,你們快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最后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找到了)

      朗讀指導:讀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的急切心情、

      (3)“小蝌蚪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從這段對話中你能體會到小青蛙的什么心情?

     。ā坝芜^去、叫著”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媽媽后的愉快心情、“笑著說”突出了青蛙媽媽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板書:游青蛙)

      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稍快,語調高昂,讀出小蝌蚪見到媽媽后歡快的心情、

      2、自由讀1—6自然段,用“”畫出描寫小蝌蚪變化的詞句、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這時的小蝌蚪樣子是?(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后來小蝌蚪的身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先長出兩條后腿,然后長出兩條前腿,接著尾巴變短了,最后,變成了一只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的青蛙、

     。2)練一練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jīng)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ò鍟盒◎蝌健L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

     。ㄗ兂闪饲嗤埽

      設計意圖:運用畫一畫的方法,從文中尋找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并指導感情朗讀、訓練了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三、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小蝌蚪》

      聽兒歌《小蝌蚪》,做一做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動作,試著把兒歌背下來、

      四、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童話,講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跟著媽媽一起捉害蟲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五、學習寫話方法

      學一法:外形描寫

      本文第一自然段是對青蛙的外形描寫、“大大的”寫出了腦袋的形狀,“黑灰色的”寫出了身子的顏色,“長長的”寫出了尾巴的樣子、這樣的外形描寫生動形象,讓小蝌蚪的形象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舉一例: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玲瓏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fā)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搽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往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練一練:你喜歡什么小動物?寫一寫它的外形、

      示例:小白兔渾身雪白雪白的,像一個小雪球、它長著一對圓溜溜的眼睛,像白玉上嵌著兩顆紅寶石、它的耳朵很長,毛茸茸的,像兩個剝了皮的香蕉、它的嘴是三瓣的,紅紅的,像涂了口紅一樣,吃東西和呼吸時,嘴巴向三面咧開,露出粉紅色的牙床、

      六、課堂小結

      文章以找媽媽為線索,用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告訴了我們從小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七、主題延伸

      小朋友,你見過小蝌蚪和小青蛙嗎?用手中的筆畫一畫吧!

      八、當堂檢測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1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對話。

      2、 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初步了解青蛙的特征。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自制《小蝌蚪找媽媽》多媒體課件,小青蛙音樂

      觀察與指導:

      一、寶寶在哪里

      1、春天到了,媽媽們帶著寶寶在水里開心地玩耍,看,它們是誰呢?(顯示畫面,引導幼兒看看、聽聽、說說有誰。)

      2、你能分出哪些是媽媽哪些是寶寶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個子的大小來區(qū)分)誰愿意來幫助媽媽們找到自己的寶寶?(引導幼兒根據(jù)體型特征,一一對應)

      3、小蝌蚪是誰的寶寶嗎?它媽媽長的是什么樣子呢?

      4.小蝌蚪的媽媽到底長的是什么樣子,我們一起幫小蝌蚪去找一找它的媽媽。

      二、理解故事內容

      1、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在水里生了許多寶寶,寶寶們還會變呢。看,變成了什么?(許多小蝌蚪)

      于是小蝌蚪一邊游一邊找媽媽。

      ——看,那是誰?(鴨媽媽和小鴨)我們一起問問鴨媽媽。

      教師問:鴨媽媽,鴨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么樣子?

      鴨媽媽:你們的媽媽頭上有兩只大眼睛,一張寬寬的大嘴巴。

      剛才鴨媽媽說我們的媽媽長的什么樣?

      幼兒:謝謝鴨媽媽!鴨媽媽再見!

      又有誰來了?(魚媽媽和小魚)

      幼兒跟說對話:魚媽媽,魚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么樣子?

      魚媽媽:你們的媽媽長著四條腿。

      魚媽媽說我們的媽媽長著幾條腿?

      幼兒:謝謝魚媽媽!魚媽媽再見!

      ——咦,那是誰的媽媽?

      請個別幼兒來問:烏龜媽媽,烏龜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么樣子?

      烏龜媽媽:你們的媽媽是白肚皮。

      我們的媽媽有白白的什么?(肚皮)

      幼兒:謝謝烏龜媽媽!烏龜媽媽再見!

      ——我看到白白的肚皮了,那是我們的媽媽嗎?

      幼兒齊問:鵝媽媽,鵝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么樣子?

      大白鵝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服。

      哦,原來我們的媽媽穿著綠衣服呀。

      幼兒:謝謝鵝媽媽,鵝媽媽再見!)

      ——剛才幾位媽媽告訴我們了,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怎么樣?(頭上有兩只大眼睛,一張寬寬的大嘴巴,還有四條腿,露著白白的肚皮,穿著綠衣服。)

      ——我想出個好辦法:我們把小蝌蚪的媽媽畫出來,這樣小蝌蚪就很快能找到媽媽了。該怎么畫小蝌蚪的媽媽呢?(引導幼兒小結青蛙的特征)

      老師操作多媒體畫出青蛙

      三、唱唱、跳跳,學做小青蛙

      1、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游走了,它們去干嗎了?青蛙媽媽最大的本領是什么?

      2、律動:小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正確分辯: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大膽表演、質疑、想像、表達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青蛙是益蟲,懂得保護青蛙。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難點: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教學過程

      一、圖文對照,讀講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圖問: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再結合課文,說一說。

      2.繼續(xù)觀察:小蝌蚪遇見了誰?它會說些什么?會怎樣想?再結合課文閱讀,找出有關句子,再回答。理解這一段著重領會“長出了兩條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特征“四條腿”“寬嘴巴”。

      (1)結合看圖,弄清蝌蚪先長出兩條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動上前叫“迎”,在這里表示有禮貌,也表示鯉魚是迎面而來。

      3.指導朗讀:要讀出孩子問話那種天真的語氣。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長輩式的語氣。

      過渡語: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以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

      二、講讀理解第三段

      1.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試著說說學學第三段,先試說圖意。然后圖文對照,讀讀第三段,說說你讀懂了哪些詞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

      2.體會:“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xiàn)了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媽媽的心情。

      3.解決疑點:為什么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聯(lián)系第二段鯉魚媽媽介紹的特征來體會。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擴展: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否則就會鬧笑話。

      5.聽錄音,指導朗讀第三段。要讀出小蝌蚪找媽媽那種急切的心情,要讀出烏龜和藹可親的語氣。

      三、學習理解四、五段

      1.小組討論:通過看圖和朗讀四、五段,你又學會了什么?小蝌蚪怎樣找到媽媽的?它們的媽媽是誰?

      2.品析重點詞語:比較“游過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那種高興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小蝌蚪不急著追趕,也說明小蝌蚪認準了青蛙是自己的媽媽,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認出媽媽的?回顧鯉魚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與青蛙媽媽的樣子相符合,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4.說說這兩段主要講什么?(要多問多想)

      5.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練習朗讀。

      6.進行思想教育,引申擴展,通過學習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四、布置作業(yè):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3

      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二、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相機三、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提問: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幼兒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2.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么樣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么?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3、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為什么去找媽媽?

     。2)、看課件第二段。遇到魚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么?(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放映相應的幻燈圖片)。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么?一起來說一說。

      4、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

      再次完整看課件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5、讓孩子通過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

      6、活動延伸:

      《小蝌蚪找媽媽》反思春天到了,到處洋溢著春的氣息,柳樹發(fā)芽了,山茶花開了。吃完飯我?guī)ьI孩子們來到幼兒園的后操場與孩子們一起游戲一起找春天。

      踏著春天的氣息我進行了語言教學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我感觸頗深,孩子們快樂的笑聲依然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但是我也發(fā)現(xiàn)這個活動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我直接以圖片的形式導入故事,孩子們也似乎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方式,一點新鮮感也沒有,每次都是老一套看著圖猜猜說說。那么我認為在活動之前可以先讓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些有關青蛙的圖片,或者有可能的'話收集到小蝌蚪,把這些收集到得東西放在版面或者教室的桌子上供幼兒觀看了解。這樣為更好的進行今天的活動作下了伏筆。

      其次,我認為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讓幼兒參與的比較少,都是我一個人在說缺乏良好的互動。一些旁白可以由我來講,當講到一些動物角色的時候,可以大膽的試著讓幼兒來參與完成,孩子們對于一些動物的特性其實已經(jīng)了解的非常清楚,只要加入到里面我想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很難。

      最后,雖然通過這個故事孩子們知道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幫助,但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不是特別懂得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幫忙。如果再進行一個延伸的話,我想孩子們會對這個故事理解的更加透徹,那么在平時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孩子們是否也會學著互相幫助呢?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4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1.“一字開花”,復習生字詞。課后練習設置“讀一讀,記一記”欄目,運用多種擴詞方式,讓學生積累由本課要認的字擴展的新詞,這些字一般都有較強的構詞能力。如“袋”擴展出“腦袋、口袋、袋子、袋鼠”,“迎”擴展出“歡迎、 迎接、迎風、迎面”,“塘”擴展出“水塘、池塘、魚塘、荷塘”,這些詞語都是學生認知經(jīng)驗中的常用詞,學生只要讀出字音,就能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不需要教師的講解。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建立字形和字音之間的聯(lián)系,擴大了詞匯量。

      2. 自由讀《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一邊讀,一邊記住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樣子,記住小蝌蚪找媽媽的經(jīng)過。

      3. 借助板書中的圖片和文字說一說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樣子。

      4. 變換角色自述,讓孩子們進一步加深對青蛙外形的認識。如:我是一只大青蛙,我頭上鼓著一對大眼睛,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闡述自己的特征)教師板書鼓、披、露、雪白、碧綠等詞語。

      【設計意圖:把文本的語言在理解后,通過朗讀,用自己“讀”的方式表達出來,以“朗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促進學生積累和轉換!

      5.遷移仿寫訓練。

     。1)遼闊的草原上,走來一頭大象,__________的耳朵,__________的鼻子,__________的'象牙,__________的身體,________的四條腿,__________地走來走去。

     。2)竹林里這只_____的大熊貓,身體_____的,豎著_____的耳朵,臉上嵌著一對______的眼睛,邊上的毛黑黑的,好像_________ ,_____著一身______的皮襖,它正在__________ ,可愛極了!

      【設計意圖:學習語言,積累運用詞語,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此處主要是借鑒課文的表達進行仿寫,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

      二、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1.在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自己讀一讀課文,把相關的句子標出來。

      2.朗讀標出的句子,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提取文本中比較明顯的信息能力。再經(jīng)過整理、串聯(lián)、記憶相關信息,實現(xiàn)完整、清楚地表達!

      三、借助圖片和關鍵詞講述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借助板書提示,運用文中的語言說清楚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

      四、分角色演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jié),積累語言。

      1.小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

      2.小組展示、學生評價和老師指導。

      3.小組分角色朗讀--戴頭飾分角色讀讀演演。

      4.學生配樂表演讀(一名學生扮演小蝌蚪,一名學生扮演鯉魚阿姨,一名學生扮演烏龜媽媽,一名學生扮演青蛙媽媽,一名學生讀旁白)。

      五、完成課后第二題,按順序連一連圖片,再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六、讀寫拓展、延伸總結。

      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他們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約吃70多只蟲子,一年按捕食7個月計算,可消滅害蟲5萬只左右;一只澤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滅害蟲4萬多只。

      生拍手讀兒歌:

      玻璃瓶,小嫩手,妹妹塘邊掬蝌蚪。 瓶里蝌蚪游不走,妹妹搖搖笑開口。

      我勸妹妹不要捉,青蛙就是小蝌蚪。 吃蚊子,吃害蟲,保護莊稼得豐收。

      妹妹想想點點頭,小心放掉小蝌蚪。 小蝌蚪,黑溜溜,自由自在水中游。

      妹妹小手拍紅了,跳著唱著塘邊走。

      【設計意圖:補充兒歌升華主題。孩子們對小蝌蚪非常了解,也有不少孩子親手捉過蝌蚪,結合這一情況和學生喜歡讀朗朗上口的兒歌的習慣,補充兒歌,既讓學生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識記了生字,又避免說教,巧妙地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小蝌蚪就是小青蛙,應該保護它。水到渠成地向學生滲透了保護蝌蚪和青蛙的意識!

      七、以文帶文,拓展讀。

      讀故事《毛毛蟲找媽媽》,想一想毛毛蟲的媽媽是誰,毛毛蟲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用“~~~”畫出來。再跟同學或者爸爸媽媽講一講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溫儒敏教授在部編教材國家級培訓班上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是遠遠不夠的。主張采用“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加大課外閱讀!

      八、鞏固練習。

      1. 填空練習,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的腦袋,( )的身子,甩著( )的尾巴。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他們( )著( )的衣裳,( )著( )的肚皮,( )著一對大眼睛。

      2.觀看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設計意圖: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是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也是一部帶有科普意味的影片,講述了一群可愛的小蝌蚪出世了,尋找自己的媽媽,一場有趣而感人的尋親之旅。告訴小朋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教育孩子們要全面的看問題,不能片面化。它取材于繪畫大師齊白石創(chuàng)作的魚蝦等形象,筆調細致的水墨畫和細膩的動作設計,使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并一舉獲得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短片銀帆獎和法國第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會把小觀眾帶進一個優(yōu)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和一般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比,更具有滲透中國文化因子的審美價值!

      板書設計:

      附:

      小蝌蚪

      小蝌蚪,在小河,/游來游去像跳舞,/就是不唱歌。/波浪就像五線譜,/

      蝌蚪就像小音符。/小小音符我問你,/為啥光跳不唱歌?/蝌蚪說:

      等我甩去小尾巴,/再把黑色外衣脫,/變成好看的綠青蛙,/

      咕兒呱,咕兒呱,/天天唱新歌。/

      毛毛蟲找媽媽

      春天到了,花園里的花都開放了,天氣也變暖了,蝴蝶媽媽在樹葉上生下了一個個黑黑圓圓的卵來。

      過了幾天,小毛毛蟲從卵里爬了出來,它看到自己的媽媽不見了,就決心去找自己的媽媽。毛毛蟲爬呀爬呀,看見蠶姐姐長得和他很像,便迎上去叫了起:“媽媽,媽媽,我找到你了!”

      蠶姐姐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蠶姐姐,你們的媽媽有一雙翅膀,到前面去找吧!

      毛毛蟲告別了蠶姐姐,又向前爬去。他看見一只小小蜻蜓正張開一對小翅膀飛來飛去,便高興地叫起來:“媽媽,媽媽!我可找到你了!

      小蜻蜓親切地說:“我不是你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很漂亮,正在前面花叢中采蜜呢!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毛毛蟲來到花園里,看見一只漂亮的小蜜蜂便叫起來:“媽媽,媽媽,我終于找到你了!”

      蜜蜂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的翅膀是五顏六色的,很美麗!”

      正在這時,小毛毛蟲看見了一只蝴蝶,她有一雙五顏六色的翅膀,正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便跑上去叫起來:“媽媽,這次我一定找對媽媽了!”蝴蝶說:“好孩子,快到媽媽這里來!泵x興奮地爬上去,好奇地問:“媽媽,我怎么長得跟你不一樣呢?”蝴蝶媽媽說:“我小的時候也跟你一樣,過幾天你就會長成我現(xiàn)在的樣子了!

      過了幾天,小毛毛蟲吐出了白絲,纏成了一個繭[jiǎn],躺在里面一睡就是好幾天。

      又過了幾天,小毛毛蟲的繭上裂了個縫,從里面爬出來一只蝴蝶。他和媽媽一起在花園里幸福地生活著。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5

      教學目標

      1.會認“灰”,“迎”,“阿”“姨”“追”“頂”“披”“鼓”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什”“么”“變”“條”等6個字,會用“已經(jīng)”練習說話。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懂得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識字、寫字。

      2.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體型變化。

      3.會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體型變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年級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鯉魚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后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么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里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后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2.檢察自學情況,教學生字新詞【多媒體出示生字】

      huī灰:指認什么是灰色,再讓學生發(fā)散說說還知道什么顏色

      yíng 迎:先讓學生理解走之底的意思是需要用到腳的,理解什么是迎,讓學生表演

      zhuí追:讓學生表演

      ā yí 阿姨:連詞教學

      dǐng 頂:丁+頁=頂,組詞(如:頭頂,頂著)

      gǔ鼓: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鼓嗎,讓學生看插圖了解鼓的特征。

      什么:連詞,組句(如:我什么也沒有看到)

      變:組詞(如:變化,變亮,變臉)

      條:初步讓學生認識條為量詞,說魚時可以用“一條魚”來說

      鯉(lǐ)魚:讓學生看插圖,認識鯉魚的模樣。

      guī 烏龜:提示學生注意“龜”的下半部是“”不是“電”,“L”一筆上面不出頭。

      dūn 蹲:可指名一學生做“蹲”的姿勢;發(fā)音強調韻母是un;教學字形時,提示學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橫不能丟。

      pī 披:讓學生聯(lián)詞。(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綠色的新裝。)

      bì 碧綠:讓學生組詞造句。(例:春天,樹子披上了碧綠的衣裳。)

      shāng衣裳:“裳”指導學生發(fā)輕聲,后鼻音。

      學得真好!那我們把上面的生字齊聲讀一遍。(生讀)

      我們讀生字讀得不錯,大家看看老師手中的生字卡,現(xiàn)在老師讓大家開小火車念,大家可要集中注意力了,其他同學要負責監(jiān)督看誰讀錯了,你們愿意試試嗎?(生:愿意。。。。。。)

      五、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你們掌握的可真不錯,那同學們齊聲朗讀我們的課文,看看這篇課文寫了幾個自然段,標出這些自然段。并思考問題: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而它自己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媽媽?他的媽媽是什么樣的?

      六、理清層次,分段朗讀。

      1.你們課文讀完了,你們找出答案了嗎?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生:6個)

      2.那看看大屏幕,老師剛剛提出的問題你們解決了嗎,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呀?(生:鯉魚媽媽、烏龜)

      3.那它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生:他先是長出了兩條后腿,再長出了兩條前腿,然后尾巴變短了,最后變成了一只青蛙)

      同學們,你們讀了課文,也回答了老師出的問題,那你們可以回答老師這篇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 學生歸納)

      4.其實大家看我們的課文,第一段寫的是什么?( 生:池塘有一群小蝌蚪、介紹小蝌蚪、小蝌蚪的樣子)

      對。第一段我們講了小蝌蚪樣子,這是在講小蝌蚪找媽媽之前的事,對不對?(生:對)

      那我們課文的第二段與第三段講的是什么呢?(生: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

      那最后幾段呢?(生:小蝌蚪找到了它們的媽媽。并和它們一起去捉害蟲)

      5.同學們說的真好,下面認真聽老師范讀課文。

      要求: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媽媽》的插圖?春煤舐犂蠋熥x課文。老師讀到哪兒,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圖上有關的地方。(老師范讀全文。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

      6.學習第一部分(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1)同學們我們開始學習第一自然段,大家先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讀得真不錯。你們誰來告訴我,小蝌蚪是怎么樣的?你來說,我來畫好嗎?

      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是這樣嗎? 生:不對,尾巴太短了。

      師:噢,那就這樣吧,可以了嗎? 生:可以了。

      師:奇怪了,書上為什么不說“長尾巴”,而要多加一個“長”字,變成“長長的尾巴”?

      生:因為長長的尾巴比長尾巴感覺還要長一點,更加生動一些。

      師:對,這樣寫會使原來的句子顯得更加生動,那你們能舉一反三嗎?

      師:大腦袋 生:大大的腦袋

      師:寬嘴巴 生:寬寬的嘴巴

      師:黑身子 生:黑黑的身子

      師: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怎么樣是“甩著”,你們來做做看。(讓學生做手勢)

      生:做動作

      師:你們看這個生字(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甩)

      你們做的動作和字很像的,瞧,這豎彎鉤多像一條尾巴!我 們的中國字多有趣。寫一遍好嗎? 生:寫甩

      師:恩!你們學得可真好!你們看,(多媒體)池塘里有多少蝌蚪? 生:一只 師:現(xiàn)在呢? 生:十二只!

      對,這里有好多好多小蝌蚪,數(shù)也數(shù)不清,我們可以用個什么詞呢? 生:一群!

      真能干!課文上說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告訴我們小蝌蚪很開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說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誰能說一句?(引導學生運用“快活地”一詞,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大家再齊讀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的生字與第一自然段,并認識了我們的新朋友:小蝌蚪。我們知道,我們都有自己的媽媽,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們這篇課文里的小蝌蚪找不到他們的媽媽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們,結合你們昨天學到的知識,可以告訴我我們的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嗎?

      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它的媽媽是誰嗎? 生:青蛙。

      師:對,看來你們的課外知識積累的很好,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同學們請仔細觀察小蝌蚪與青蛙,青蛙長著大大的腦袋嗎?

      生:沒有。

      師:青蛙長著黑灰色的身子嗎? 生:沒有。

      師:青蛙甩著長長的尾巴嗎? 生:沒有。

      師:他們倆長得可真不像,難怪小蝌蚪不認識他的媽媽,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他的媽媽的。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學習第二自然段

      同學們讓我們大聲的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生讀)

      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你們看,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哇游,過了幾天,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原來的樣子有什么變化?(生:長出了兩條后腿)。

      師:對,長出了兩條后腿(多媒體出示)

      1.那同學們你們仔細看看第二自然段,想想,小蝌蚪找誰打聽媽媽了? (生:鯉魚媽媽)

      2.對,小蝌蚪游呀游呀,它們遇見了鯉魚媽媽。它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生:想起自己的媽媽。)

      3.對,他們想到自己的媽媽,小朋友們,你們能體會這時小蝌蚪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嗎?(生:思念、難過)

      4.那,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后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那種思念難過的心情表達出來?(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呢?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

      5.說的真好,那你們結合小蝌蚪現(xiàn)在的心情,我們再來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讀)

      6.現(xiàn)在我來當鯉魚媽媽,再請兩個小朋友做小蝌蚪,你們來向我打聽你們的媽媽。哪位小朋友愿意來試一試?表演的時注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媽媽時用了個什么動詞?(迎)

      7.同學們覺得他們表演得好嗎?(同學們,你們剛剛看了兩位同學的表演,再看看我們課文的插圖,你覺得“迎”是什么意思?(引出“迎”的意思:面對面的走到一起)

      師:我們一起再來把這一段讀一遍。(生齊讀)

      師:同學們,我們從鯉魚阿姨那里知道了青蛙長什么樣(生:四條腿,寬嘴巴)(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哦,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知道了它媽媽原來有四條腿,寬嘴巴,于是繼續(xù)游啊游,過了幾天——(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哦,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多媒體出示)

      (2)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后腿,后長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游哇游,他們遇見了誰呀?(生:烏龜)

      (3)這時小蝌蚪與烏龜發(fā)生了什么事啊?用課本上的語言告訴我。(生: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

      (4)指導朗讀。

      (5)這一段了的“追”是什么意思啊?同學們結合我們課文里的插圖理解!白贰焙汀坝庇惺裁磪^(qū)別?

      (6)你們想,小蝌蚪怎么會把烏龜當著媽媽的?

      (7)那烏龜是他們的媽媽嗎?為什么呢?

      (8)師總結:小蝌蚪的媽媽是四條腿、闊嘴巴,但不等于四條腿闊嘴巴的就是青蛙。所以烏龜并不是小蝌蚪的媽媽。

      (9)那烏龜說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的?

      (10)那同學們再把這兩段齊讀一遍。

      2.學習第三部分。

      (1) 同學們,我們繼續(xù)學習本篇課文的第三部分,他們對應的是課文的第幾自然段啊?

      (2) 那同學們大聲的自由朗讀這三個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烏龜?shù)脑挘秩フ覌寢,它游哇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多媒體出示)

      (3)小蝌蚪遇見了一只大青蛙,小蝌蚪這次怎么把青蛙認定是自己的媽媽的?(生:因為它有四條腿,寬嘴巴,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4)同學們,你們想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么?誰能說一句話,后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于找到你了!)

      (5)你們說得都很好,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么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小朋友讀青蛙的話。誰來試一試?(生:分角色朗讀。)

      同學們你們看課文,你們可以用課文中的語句告訴我青蛙的樣子嗎?

      (生: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眼睛。)(板書)

      (6)這個句子可真美啊!如果我們換一個說法:荷葉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顏色是綠的,肚皮上的顏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來的。這兩段話意思差不多,你們說,哪一段寫得好?(生:課文上寫得好,覺得青蛙很美很可愛。)

      (7)這些是寫青蛙身上顏色的詞,你們再看,寫青蛙的動作也是很有講究的,同學們找找用了哪些詞?(生:蹲 披 露 鼓)

      (板書:蹲 披 露 鼓 )

      (8)這些表示青蛙動作的詞,都用得很好。但如果把“鼓著一對大眼睛”換成“瞪著一對大眼睛”,怎么樣?(生:意思就不一樣了)

      師:對,意思就和之前的句子不一樣了。我們課文可把青蛙寫得真美真可愛啊,你們喜歡這樣的青蛙嗎?(生:喜歡)

      (9)那你們帶著對青蛙喜歡的心情再齊讀這一段話。(指導朗讀)

      (10)現(xiàn)在小蝌蚪已經(jīng)長成了青蛙,它發(fā)生了什怎么的變化呢?(多媒體)

      (11)你們可以把小蝌蚪尾巴不見了的這一段讀一遍嗎?

      (12)已經(jīng)是什么意思?自己結合課文想一想。

      (13)小蝌蚪和媽媽一起捉蟲了,同學們看看圖,再自己讀讀課文

      三、收尾,總結

      1.同學們我們這篇課文可算是學完了。你們再一起朗讀一下全文。

      2.同學們看看我們黑板上描寫青蛙的語句,把我們的青蛙寫得可真美!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多媒體)

      3.小蝌蚪怎么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小蝌蚪又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3-08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3-09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2-04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3-28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7-02

    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案03-05

    小蝌蚪找媽媽中班教案07-01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05-27

    小蝌蚪找媽媽活動教案03-07